發(fā)表時間:2025/3/20 16:34:00
雷電的發(fā)生具有明顯的選擇性,某些特定場所因地形、物體特性或環(huán)境因素,更容易成為雷擊目標。以下是雷電最易 “光顧” 的幾類場所:
1. 地勢高聳的區(qū)域
- 山頂、山坡與山腳:這些區(qū)域離雷雨云更近,尖端電場強度大,容易引發(fā)云地之間的放電。例如,山頂?shù)墓铝淠净蚪ㄖ锍R蛲怀龅母叨瘸蔀槔讚裟繕恕?/li>
- 空曠地帶的高凸物體:郊外的大樹、鐵塔、煙囪、廣告牌等孤立突出的物體,由于其高度和尖端特性,易被雷電 “選中”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我國雷擊事故中,農(nóng)田、建構(gòu)筑物及開闊地是高發(fā)地點(摘要 7)。
2. 導電物體密集的場所
- 水域及水陸交界處:河床、海邊、湖邊等富含水的區(qū)域,以及鹽場、沼澤等潮濕地帶,因水的導電性強,容易吸引雷電。例如,在河邊釣魚、游泳時,人體與水接觸,增加了雷擊風險(摘要 3、7)。
- 金屬設施集中地:挖礦工地、金屬儲罐區(qū)、裝有大量金屬設備的廠房等,由于金屬導電性好,易成為雷電通路。此外,建筑物外露的水管、煤氣管等金屬物體,也可能引導雷電進入室內(nèi)(摘要 5、8)。
3. 缺乏避雷設施的建筑
- 老舊或未規(guī)范防雷的建筑物:缺少避雷裝置、避雷設施不合格或接地不良的高大建筑(如農(nóng)村自建房、無防雷設計的廠房),在雷暴天氣中易遭雷擊。例如,未安裝避雷針的屋頂或金屬屋頂若未良好接地,可能直接被雷電擊中(摘要 5、8)。
4. 空曠開闊的場地
- 足球場、網(wǎng)球場、郊外田野:這些區(qū)域地勢平坦開闊,周圍缺乏遮擋,容易形成 “天然電容器” 效應 —— 當雷云覆蓋時,地面與云層之間的電場增強,導致雷電直接向地面放電。因此,雷雨天氣應避免在空曠場地停留或進行戶外活動(摘要 3、4)。
5. 特殊地形與環(huán)境
- 土壤電阻率不均的區(qū)域:巖石與土壤交界處、地下管線密集區(qū)、鐵路樞紐等,因土壤電阻率變化大,容易引發(fā)雷電擊穿。此外,潮濕的土壤導電性更強,也會增加雷擊概率(摘要 8)。
- 排放導電物質(zhì)的場所:煙囪、化工廠等排放導電塵?;驈U氣的設施,由于煙氣中含有導電性顆粒,易成為雷電放電的通道(摘要 5)。
如何防范?
雷電來臨時,應盡量避開上述場所,及時進入裝有避雷針的建筑物或車內(nèi)躲避。在戶外時,避免靠近大樹、金屬物體,不要高舉桿狀物,雙腳并攏下蹲以減少跨步電壓風險。室內(nèi)需關閉電器、遠離金屬管線,防止雷電侵入(摘要 7)。
雷電的 “挑剔” 源于其物理特性,了解這些易擊場所,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規(guī)避風險,保障生命安全。